發表人
|
論文名稱
|
研討會名稱
|
主辦單位
|
葉根泉
|
身體技術作為表演系統-八0年代實驗劇展至今的身體訓練
|
臺灣當代劇場發展軌跡四十年論壇(2018.5.3)
|
台灣文化產業發展協會、國藝會
|
紀家琳
|
劇場燈光西學東來發展歷程之探索
|
第二屆台灣戲劇(曲)新景觀--青年學者研討會暨劇本創作發表(2017.12.16)
|
東吳大學中文系
|
葉根泉
|
前衛的先聲與轉型:八O年代臺灣現代劇場的實驗劇展
|
前衛的先聲與轉型:1949年以來臺灣現代劇場的實驗與創新(2017.5.3)
|
中國文化大學戲劇學系/國立臺灣藝術教育館
|
周靜家
|
Revision and Critique on the tradition: Unfamiliar side of Brecht to the Chinese World
|
The 15th Symposium of the International Brecht Society (IBS) www.brechtsociety.org (2016.6.25)
|
University of Oxford
|
葉根泉
|
華語舞臺的新聲與複調:華語戲劇暨表演研究新趨勢
|
第13屆國際青年漢學會議(2015.10.16)
|
國立中央大學
|
紀家琳
|
“排演”,最佳的基础培训历程——以台湾中学表演艺术教师为例
|
第20屆人類表演學國際大會(2014.7.4)
|
上海戲劇學院
|
徐亞湘
|
一年半載:省署時期臺灣戲劇史探微
|
臺灣戲劇研究的回顧與前瞻國際學術研討會(2014.5.9)
|
國立臺北藝術大學戲劇系
|
徐亞湘
|
一個戲劇的公共輿論空間:試析戰後初期報紙的戲劇特刊
|
第二屆文化資產與創意學術研討會(2013.6.5)
|
佛光大學文化資產與創意學系
|
周靜家
|
Communion Shouting as Socio-Political Dynamics
|
The 14th Symposium of the International Brecht Society (IBS) www.brechtsociety.org (2013.5.20)
|
The Federal University of Rio Grande do Sul (UFRGS)
|
徐亞湘
|
時代顯影:戰後臺灣京劇身分的多重轉換(1945-1995)
|
第五屆京劇學國際學術研討會(2013.5.16)
|
中國戲曲學院
|
徐亞湘
|
困境與新局-臺灣戲曲的時代因應
|
2012台灣傳統音樂研討會(2012.10.27)
|
文化部文化資產局
|
徐亞湘
|
看見「祖國」:戰後初期中國劇作在台演出實踐探析
|
2012NTU劇場國際學術研討會(2012.10.20)
|
國立台灣大學戲劇系
|
牛川海
|
中國傳統舞台之性格
|
兩岸四地“中國戲曲藝術傳承與發展‧北京論壇”(2011.12.21)
|
中國政協
|
周靜家
|
Communion Shouting as Socio-Political Dynamics
|
The Creative Spectator:Collision and Dialogue(2013.5.20-23)
|
|
徐亞湘
|
時代顯影:戰後臺灣京劇身分的多重轉換(1945-1995)
|
第五屆京劇學國際學術研討會(2013.5.16)
|
中國戲曲學院
|
徐亞湘
|
困境與新局-臺灣戲曲的時代因應
|
2012台灣傳統音樂研討會(2012.10.28)
|
文化部文化資產局
|
徐亞湘
|
看見「祖國」:戰後初期中國劇作在台演出實踐探析
|
2012NTU劇場國際學術研討會(2012.10.20)
|
國立台灣大學戲劇系
|
徐亞湘
|
進步文藝的示範:戰後初期曹禺劇作台灣演出史探析
|
紀念曹禺誕辰百年國際學術研討會(2011.9.21)
|
南開大學、北京人民藝術劇院
|
牛川海
|
中國傳統舞台之性格
|
兩岸四地中國戲曲藝術傳承與發展﹒北京論壇(2011.12.21)
|
北京中國政協京昆室
|
朱宏章
|
談「史坦尼斯拉夫斯基體系」於今日表導演教學之運用
|
臺灣霰彈劇場的複數史觀國際學術研討會(2010.10.2)
|
台北藝術大學
|
周靜家
|
Undigested Modernity in China
|
International Federation for Theatre Research World Congress2010(Cultures of Modernity)(2010.7.2)
|
|
劉效鵬
|
貴婦還鄉的詮釋與導演的處理手法
|
田納西威廉斯與狄倫馬特國際學術研討會(2010.5.28)
|
國立台灣藝術大學
|
劉效鵬
|
貴婦還鄉的詮釋與導演處理的手法
|
2010劇作家馬特暨田納西威廉斯學術研討會(2010.5.6)
|
國立台灣藝術大學
|
徐亞湘
|
從外江到國劇:論臺灣民間京劇傳統的形成與失落
|
亞洲的政治記憶與歷史敘事國際學術研討會(2009.11.28)
|
彰化師範大學
|
徐亞湘
|
戲曲創作中媽祖形象的選擇分析─以國光《媽祖》為例
|
媽祖國際學術研討會─媽祖、民間信仰與文物(2009.05.23-24)
|
台中縣政府
|
王友輝
|
音樂劇劇本創作初探-音樂劇的歌詞創作
|
編劇理論與實務暨教學研討會(2009.5.08)
|
中國文化大學戲劇學系
|
牛川海
|
形散神不散的戲劇結構
|
編劇理論與實務暨教學研討會(2009.5.08)
|
中國文化大學戲劇學系
|
劉效鵬
|
歷史劇的語言
|
編劇理論與實務暨教學研討會(2009.5.08)
|
中國文化大學戲劇學系
|
劉效鵬
|
海達蓋伯樂的笑意
|
2009挪威劇作家易卜生國際學術研討會(2009.4.29)
|
台灣藝術大學戲劇與劇場應用學系
|
徐亞湘
|
台灣四平戲發展的歷史考察
|
海峽傳統文化北管音樂研討會(2009.04.07)
|
福建省文化經濟交流中心
福建省文化對外交流協會
福建省師範大學音樂學院
|
劉志偉
|
台灣京劇舞台設計現代化的走向-從「閻羅夢」到「快雪時晴」
|
《華文戲劇的跨文化對話》研討會論文集(2009.3)
|
|
牛川海
|
論動情的戲劇
|
2008教育戲劇與劇場應用國際學術研討會 ( 2008.10.21 台北)
|
臺灣藝術大學
|
周靜家
|
Plead for Art Public
|
The 20th Anniversary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Systems Research,Informatics and Cybernetics (2008.7.29 Baden-Baden,Germany )
|
The Institute for Advanced Studies in Systems Research and Cybernetics
|
周靜家
|
政治面向的民眾劇場-達利歐佛的工作指標
|
2008義大利劇作家達利歐佛國際學術研討會 ( 2008.5.15 台北 )
|
國立臺灣藝術大學戲劇與劇場應用學系
|
王友輝
|
借鑒與紮根-南台灣的現代戲劇之路
|
轉變與想像:2007劇場藝術與文化館裡國際學術研討會(2007.11.16)
|
中山大學
|
徐亞湘
|
戲曲在當代的適應與因應:以兩個日本他山之石為例
|
2007戲曲國際學術研討會 (2007.11.9 台北)
|
國立臺灣藝術大學
|
朱宏章
|
臺灣導演及表演畢業生就業現況觀察
|
2007兩岸戲劇教育教學研討會暨表演觀摩座談 (2007.11.4 台北)
|
臺北藝術大學
|
牛川海
|
論姚一葦戲劇理論體系
|
姚一葦國際學術研討會 (2007.6.2 台北)
|
臺北藝術大學
|
徐亞湘
|
張麗俊「水竹居主人日記」之戲曲史料意義分析
|
紀念俞大綱先生百歲誕辰戲曲學術研討會 (2007.5.25 宜蘭)
|
國立傳統藝術中心
|
牛川海
|
論京劇舞臺之傳統
|
京劇與中國文化傳統-第二屆京劇學國際學術研討會 (2007.5.12 北京)
|
中國戲曲學院
|
劉效鵬
|
自希臘、儀式、佛洛伊德之論點論利西翠妲中性愛消彌戰爭的喜劇性
|
2007亞里斯多芬厄尼斯學術研討會 ( 2007.4.25 台北)
|
國立臺灣藝術大學
|
徐亞湘
|
三角作用:現代化、政治力與市場機制多層影響下的20世紀臺灣戲曲
|
「華文戲劇百周年」學術研討會 (2007.1.17 香港)
|
香港中文大學
|
周靜家
|
認識《觀眾學》— 論「藝術社會學」和「社會學的藝術研究」
|
2006藝術社會學研討會暨T.J.Clark & Anne Wagner Workshop (2006.11.18 台北)
|
中研院歐美所
|
王友輝
|
空間、媒介與藝術類型的挪用與拼貼-臺灣當代劇場的跨界趨勢
|
2006台灣現代劇場學術研討會(2006.10.7)
|
台灣大學中華戲劇學會
|
王友輝
|
初探賴聲川編導作品中的複調結構
|
賴聲川劇場藝術國際學術研討會(2006.930)
|
國立台北藝術大學
|
牛川海
|
論莫里哀喜劇性—以吝嗇鬼為例
|
2006年莫里哀國際學術研討會( ( 2006.4.19 台北 )
|
國立臺灣藝術大學
|
徐亞湘
|
另類聽戲曲----從日治時期的臺灣戲曲唱片談起
|
「日本コロムビア外地錄音の文化史的意義」研究會 (2006.2 大阪)
|
日本國立民族博物館
|
牛川海
|
程序畫表演於表演教學應用之研究
|
2005年表演教學國際研討會
|
北京中央戲劇學院
|